浉河区金牛山街道:社区书记的“绣花功夫”藏在民生细节里的“超能力”
2025-04-15 浏览量:0

在金牛山街道的华森社区,几棵大树的荫蔽下,“红石榴小屋”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晓燕经常和老党员们围坐在小屋内的木桌旁,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居民的家长里短,这间飘着茶香、贴着民生便签的小屋,被居民亲切地称为“晓燕书记工作室”。“有困难找晓燕书记,她总能把琐碎事理得顺顺当当!”居民们的话语里,藏着对小屋最朴素的信任。

建强“五基”堡垒,在木桌上巧设议事厅

作为“五基四化”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微缩影,红石榴工作室把党的服务阵地延伸到居民“眼皮底下”,小屋内这张直径1.2米的小木桌,承载着“红石榴议事会”的日常。社区党支部书记带着政治过硬、群众基础好的老党员组成团队,按照“加强基层党组织、基层治理队伍、基层治理机制、基层治理网格、基层治理平台建设”的要求,构建起“支部书记牵头+老党员骨干+志愿服务网格”的治理架构,建立“民生诉求收集-分类研判-闭环办理”工作机制,将组织生活与网格走访、民情恳谈会深度融合,让党的组织优势在解决“关键小事”中充分彰显。

72岁的老党员杨连聚总爱戴着老花镜记录居民需求:张大爷需要联系靠谱的水电工,王阿姨想给孙子找家附近的托管班,老刘家的红白喜事缺个会主持的“明白人”……周晓燕带领老党员们创新“望闻问切”工作法:每天“望”着小屋前来往的居民,“闻”着家长里短中的急难愁盼,“问”清具体需求和特殊情况,“切”准民生服务的关键脉络。社区老党员说“我们这些老家伙坐在这,既是给居民当'活字典',也是给党组织当'传声筒',居民看见我们戴党徽的坐在这儿,心里就觉得踏实。”

践行“四化”要求,从民生小事看治理精度

去年雨季,木机厂家属院小区的下水管道频繁堵塞,污水漫上路面影响居民出行。网格员通过信服通APP及时上报,接到指令后周晓燕带着老党员、志愿者逐栋楼排查,手绘管网图,联系专业团队疏通。半个月时间所有堵塞点全部打通,居民们发现,这位书记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每栋楼的管道老化程度和居民报修时间。“她比我们自己还清楚家里的情况。”居民王大爷感慨道。

在婚丧嫁娶服务上,红石榴工作室更是成了居民的“贴心管家”。针对老龄化社区的需求,工作室从场地协调到流程指导,提供全程志愿服务。去年冬天,独居老人杨大爷去世,子女都在外地赶不回来,周晓燕带着党员志愿者帮着料理后事,让老人体面走完最后一程。“晓燕书记就像我们的家人,有她在,心里踏实。”居民们的信任,是对工作室最好的褒奖。

最让居民称赞的是“三级对接机制”,简单需求现场联系商家,复杂问题 24 小时内上门沟通,特殊困难由党员志愿者结对帮扶,从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到“衣食住行教医保”,党员们凭借熟门熟路的“社区人脉”联络优质商户为老人开展剪发、打扫房间等各种居家服务,雪天路滑居民们自发下楼处理积雪,网格员敲门送菜,让社区更有温度,广场健身器材损坏,曾经的厂区高级工拎着工具自发修理……党建起底,自治成形,“熟人社区”品牌越发出彩。

“基层治理就像绣花,得耐得住性子,看得见细节。”晓燕书记的“超能力”,其实是把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的初心。如今,石桌上的便民清单已经更新到第3版,累计对接服务70余次,从破解婚丧嫁娶的烦琐事到疏通堵塞多日的下水管道,从筹划百家宴的热闹场景到勾勒“五星支部”的创建蓝图,红石榴小屋的窗台上,记录着居民们的诉求。“居民的事没有小事,小屋虽小,却能串起民生千线。”周晓燕的话语里,藏着对基层工作的深刻理解。(熊风)

 

来源:浉河融媒

编辑:张浩源

审读:夏俊伟

审核:刘亚迪

终审:汤红涛

相关新闻

    更多新闻资讯,点击下载<>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