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牛山街道的各个社区里,活跃着一群特殊的“先锋队员”——他们或是白发苍苍的老党员,或是退伍不褪色的老军人,或是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。这群被称为“五老”的老同志,正以“忠诚敬业、关爱后代、务实创新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为笔,在社区治理的画卷上写下动人篇章,让“银发”在服务群众、共建家园的实践中绽放别样光彩。
华森社区:“五老”当纽带,织密“熟人社区”温情网
“老吕,我家养老认证总弄不好,您能来帮忙看看不?”“老吕,3单元楼道灯坏了,晚上走路太不方便啦!”每天,华森社区28号楼楼栋长吕维成的微信里,总会收到居民们的“求助信息”。这位68岁的老军人,只要看到消息,就会立刻放下手头事,帮居民协调维修、解答疑问。
社区举办元旦联欢,他忙着布置场地;冬至包饺子活动,他手把手教年轻人擀皮;日常环境卫生清扫、抢险应急演练,他更是冲在前面。“我是军人出身,为人民服务早就刻在骨子里了。”吕维成的话朴实却有力。在他的带动下,社区里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。
不仅如此,老教师夏凤珍还在社区文体活动室里,组建起合唱队,教居民们识五线谱、练合唱。每逢春节、中秋等传统节日,合唱队的精彩演出总能让邻里们欢聚一堂。社区打造的“百家宴”“社区春晚”等活动,更让居民们从“陌生人”变成“一家人”,归属感越来越强。
对于社区里的困难老人,华森社区更是关怀备至。独居的孙大娘十多年没过生日,社区特意为她举办集体生日会,当孙大娘激动地唱起《东方红》,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“你们比亲闺女还亲”时,现场每个人都红了眼眶。
十里河社区:50年党龄里的“奉献密码”
“这枚在党50周年纪念章,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东西”。十里河社区老党员黄桂成小心翼翼地拿出纪念章,向社区工作人员讲述自己的故事。1951年出生的黄桂成,1975年入伍,在部队多次荣获嘉奖,把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。
他退役不褪志,平日里的黄桂成更是社区里的“大忙人”。居民有矛盾,他上门调解;政府有新政策,他挨家挨户宣传;社区消防检查,他仔细排查每个隐患点。“黄大爷就像我们的主心骨,有他在,我们心里特别踏实。”社区居民们这样说。
“他从保家卫国的战士,变成守护社区的志愿者,身份变了,但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没变。”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祥银表示,黄桂成的故事,就是“五老”精神最生动的写照。
金湖社区:基层治理“新战场”上的“润滑剂”
“有些事,我们老同志去沟通,居民更容易听进去。”金湖社区的老战士李凤山,总是这样说。1975年参军、1976年入党的他,曾参与北京毛泽东纪念堂修建工作,荣获四次嘉奖。退伍后,他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了社区。
今年年初,社区推进燃气改造,不少居民担心麻烦、费用问题,迟迟不愿配合。李凤山率先报名改造,还主动上门跟邻居们算账:“老旧燃气表有安全隐患,改造后用气更放心,政府还有补贴,多划算啊!”在他的劝说下,居民们纷纷配合,改造工作顺利推进。
邻里间有杂物占道的问题,他耐心沟通,帮居民一起清理;大家反映“飞线充电”不安全,他又跟社区协调,推动建设公共充电桩。如今70多岁的李凤山,每天还要接送孙女上下学,即便再忙,每周的“周四大学堂”他也从不缺席。“学好新思想、新理论,才能更好地帮社区做事。”他笑着说。
金牛社区:用心服务“五老”,让温暖常伴左右
“不用去医院,在家就能检查身体,党的政策真是好!”在金牛社区的“爱心义诊”活动现场,退休干部丛阿姨一边测血压,一边感慨。为了让老人们安享晚年,金牛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活动:定期走访高龄、独居老人,送上慰问品,倾听他们的需求;联系卫生院开展义诊,为老人测血压、血糖,普及健康知识;针对老年人容易遭遇电信诈骗的问题,社区还举办防诈讲座,用真实案例教老人识别骗局。
“以前总担心被骗,听了讲座才知道,陌生人要转账绝对不能信!”参加完防诈宣传的张大妈说。社区工作人员还帮独居老人打扫房间,把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,坐在轮椅上的李大爷笑得合不拢嘴:“太感谢了,有你们在,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舒心!”
如今,在金牛山街道的各个社区,“五老”们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,社区工作人员用关怀温暖着每一位老同志。“银发”与“初心”相伴,“服务”与“温暖”同行,这里的社区高效能治理,正变得越来越有温度、越来越有活力。(熊风)